Wikia生物學
Advertisement

相關:人畜共通傳染病#寄生蟲

學名 利什曼屬(Leishmania spp.
杜氏利什曼原蟲(Leishmania donovani) -內臟型
約有21種可同時感染人和動物
中間宿主
  • 雌性白蛉(phelebotomine或稱沙蠅sandfly)
  • 保蟲宿主:
皮膚型:沙鼠
黏膜型:狗、森林中的囓齒類和哺乳類動物
內臟型:動物宿主(犬科、鼠類)
流行病學
  • 傳播方式:被帶原的白蛉叮咬
  • 極少部分的病例是藉母體胎兒的垂直感染、輸血或遭感染的針頭
  • 蜱(tick)和其他種蚊類可造成機械性傳播
  • 全世界有82個國家被視為流行地區
    • 內臟型:90%發生在印度、孟加拉、尼泊爾、蘇丹和巴西
  • 造成皮膚型的病原體中只有L. tropica 是專門感染人,其他均屬人畜共通
  • 都市中主要由人傳給人,而在鄉村或其他地區則是由動物傳給人
病原特徵
  • 生活史中有兩種型態: 前鞭毛體(promastigote) 及無鞭毛體(amastigote)。
  • 寄生在巨噬細胞中
疾病特徵
  • 依症狀分為皮膚型黏膜皮膚型內臟型
  • 皮膚型:蠅蟲叮咬處之皮膚開始出現紅丘疹,在數週內逐漸擴大。典型之成熟皮膚病灶不會疼痛,直徑約10 cm大小
潰瘍型:邊緣堅硬中間有如火山口,此種皮膚病灶名濕病灶
乾病灶有表淺角質化的丘疹或結節
臨床上會出現低度發燒、局部淋巴腫大、淋巴管炎、病灶癢及疼痛等。在大多數病患,均會在發病數月至數年之後痊癒;在一些病患則會演變成內臟利什曼原蟲症或皮膚病灶擴散
  • 內臟型
發燒、貧血、體重減輕、肌肉萎縮及脾腫大、質硬而無壓痛;脾臟腫大在早期就會出現
被蠅蟲叮咬處的皮膚經過數日的潛伏期後,有時會出現一結節,可持續數月以上
漸發性之發燒,體溫每天上升及下降兩至三次,如此持續數週
病患也會有全身性淋巴腫大;皮膚則會出現灰暗色色素增加、多種形狀瀰漫性角質化無潰瘍之丘疹及病灶。
持續數月或數年的病患,在後期會出現出血症狀、黃疸、腹水及惡體質
  • 皮膚型可讓患者可產生免疫力
預防
  1. 流行地區居家環境及家畜噴灑殺蟲劑。
  2. 穿著長袖衣服及長褲。
  3. 家中加裝紗窗、紗門。
  4. 使用驅蟲劑及睡在蚊帳內。
  5. 衛生教育宣導如何避免叮咬的重要性。
  6. 加強洗手。
  7. 住院期間醫療工作人員應採標準防護措施,碰觸血液、體液後應用消毒劑洗手。
診斷方法
  • 皮膚型和黏膜型
抹片檢查,鏡檢
血清學檢測: IFA和ELISA
其他:蟲體培養、抽出液接種
  • 內臟型
抹片檢查
血清學檢驗:γ蛋白球會佔血漿蛋白60-70%,或是以IFA和ELISA技術做診斷。
其他:蟲體培養、抽出液接種
治療
  • 支持性治療包括改善營養及治療繼發性細菌感染
  • 口服Miltefosine(內臟型,印度)
  • Antimony
  • Sodium stibogluconate,靜脈或肌肉注
  • 內臟型若不治療,患者死亡機率大,成功治療後十年,仍可能有皮膚症灶
生活史
  1. 帶有前鞭毛體利什曼原蟲的白蛉叮咬人類後,利什曼原蟲進入人體
  2. 在人體中,被巨噬細胞吞噬
  3. 在巨噬細胞中,前鞭毛體轉型為無鞭毛體
  4. 無鞭毛體在巨噬細胞和其他組織細胞中增生
  5. 白蛉叮咬帶有病原的人類時,前鞭毛體進入沙蚊體內
  6. 攝入被寄生的細胞
  7. 在前胃與中腸中,由前鞭毛體發育為鞭毛體,並轉移至蛉的咽頭發育成感染型,侵入口吻的尖端

http://upload.wikimedia.org/wikipedia/commons/8/83/Leishmania_LifeCycle.gif

參考資料
Advertisement